扫码分享
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精神生活的需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日常,如何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成了新时代的重要命题。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务的总和,具有地域性、历史性。文化也是某一段时间内某一空间的社会物质成果、人民素质素养、社会历史文脉、精神文明积累的总和。
国家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紧跟时代步伐,关注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文化带空间建设为抓手,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在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同时也重视空间的美观性,将文化作为输出内容,将艺术作为空间载体,以切合项目地文化、符合空间美学的设计手法,因地制宜,设计施工完成了一系列的文化墙设施,帮助项目地推广文化,将美的视觉享受与文化内涵叠加,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和美好生活期待。
采取了不同的材质,因地制宜,利用不同的线条和框架,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在保证文化输出的同时,也提升文化带空间的美观性和艺术性,为游客和当地居民陶冶人文素养,同时也赋予了空间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
推荐阅读:文旅景区导视系统设计原则及要求
在文化的挖掘研究上,不局限于项目地的特色文化,在凸显区域文化的同时,将更大区域的品牌文化形象考虑在内,将文化带空间塑造为一个全域的、具有内涵的品牌形象输出空间。
将城市公共空间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既是帮助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同时也帮助城市环境进行了提档升级,让游客和居民在城市空间中感受当地文化的熏陶。文化带空间既是改善人们生活品质的基础设施,也是能让人们精神得到满足,心灵产生愉悦感的产品,它勾勒出的文化活动场景从外观到内涵都具有“美”的特征。
在全域旅游的背景趋势下,不止步于关注并参与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带建设,对自然山林等的生态文化也积极参与提升与宣传。
建筑环境美学和环境美学叠加,再赋予文化内涵,更能给人从内到外的享受。文化带空间营造中,装饰上要繁简得当、文质和谐、统筹兼顾,技术上要考虑不同材料结构的质感,空间上既要考虑单个空间的空间美,也要考虑组合空间的空间美,同时也要凸显文化带空间的原生性、生命性、多样性和启迪性。
在不断的实践中,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科学保留文化特色,利用公共空间,将无形的文化资产转化为有形的社会价值。在文化带的营造中,特色鲜明的不同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同时载体的美观与适宜也需要得到考虑,在无形的精神资产和有形的物质载体上呈现美观与内涵的和谐统一。从表层审美建构上的感知觉刺激,让人感受到景象的意象美,再到中层审美建构上的情感统觉刺激,让人感到情感的意境美,最后到深层审美建构上的伦理意识激发,让人感受到意境的意蕴美。通过循循渐进,逐步叠加,让景观与文化达到和谐统一,让空间形成流畅的文化带。
也在不断创新升级,思考进步。空间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在对空间进行塑造、推翻和再建。不断追求文化建设与空间建设的和谐统一发展,同时实现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的共同展现,努力突出空间的文化特色,并且促使文化带展现新的生机与活力,科学有效为文化建设营造新的亮点,提升项目地的文化竞争力。